【浙商动态】沪苏浙皖两会都在谈长三角一体化,有什么异同
浙江和上海的两会刚闭幕,而江苏和安徽也早已在本月中旬开完当地的两会。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两会,都离不开“长三角一体化”这一话题。
2018年以来,一系列新的布局在长三角落地,一连串新的动作频频亮相。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,相关省市已经把高质量一体化作为一项自觉行动,这一点在今年相关省市的两会上表现得更加明显。
位于长三角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1月份都召开了省级两会,四地无一例外都提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话题,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提出了一体化的推进方案和2019年的相关重点工作。
1月27日,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,省长袁家军在提到2019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时表示,浙江要“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”。同一天,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,市长应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,今年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。
而江苏和安徽则在本月中旬召开两会,分别对2019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出具体部署。
推进一体化的“妙招”各不同
从上述地方两会提出的方案看,可以说沪苏浙皖的长三角一体化落地方案各有特色。究其原因,是各地根据自身特点,积极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结果。
先来看上海,上海提出积极推动并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,发挥龙头带动作用。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上海,自然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,在基础设施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协同、生态环境、市场体系等方面出台落地举措。
再来看浙江,浙江提出加快嘉兴全面接轨上海,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水平,共建G60科创走廊,牵头抓好数字长三角、世界级港口集群、油气贸易中心建设。
早在2017年,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。作为地理上接壤上海的区域,嘉兴在浙江接轨上海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当中需要发挥更大作用。而舟山群岛新区,是海上与上海相接的地区,加上舟山作为目前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战场,与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接轨很有必要。
此前江苏和安徽两会上也提出了各自的长三角一体化落地方案。如江苏提出认真落实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》,加快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,这实际上是分别与安徽、浙江实现有效融合发展的举措。而安徽则重点推进世界级机场群、城际轨道圈、国省干支线、油气管网统一规划和建设,这是安徽向东与江苏、浙江融合发展的必要之举。
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
在上海成立
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难题,欧美发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、路径模式探索仍在动态优化调整中,仍多是成就与问题并存。
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秦诗立认为,长三角是我国协调发展水平最高、成果最丰富的区域,这既与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较早且体系较完整,合作领域统筹专项并重且持续深入、合作成果多“看得见感受得到”有关;也与区域发展水平较为接近、合作重点正从纵向梯度互补转向横向深层竞合,合作领域不断细分、竞合形态不断创新有关;更与长三角合作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主体、国企民企共同参与,且合作领域多从较易开花结果入手并坚持共建共享价值导向有关。
在过去的2018年,长三角一体化可谓动作频频,一个个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动作在各地推出。
2018年初,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成立,三省一市抽调十多名精兵强将集中办公。区域合作办的组建,是长三角在做实决策、协调、执行“三级运作”机制上迈出的新步伐。
2018年5月,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委先后传达学习了大大在《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》上的重要指示精神,研究贯彻落实意见。各地在传达学习时都强调,要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。
之后,2018年10月沪苏之间的首条断头路盈淀路实现通车,而上海青浦区近期为邻省居民开通的两条公交线路,让他们坐着公交就可以到虹桥机场登机。
而一个月前,被称为“最美高铁”的杭黄铁路开通运营,连接浙皖7个5A级景区,浙江大学教授黄先海将这条铁路称之为“杭黄铁路是一条美丽风景线、跨省区域协作线、富民发展线”。
沪苏浙皖四地发展情况各有不同,出台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落地政策也各有特色,但不可否认,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中,仍需要加强协调共进。
比如这次浙江两会提出,抓好数字长三角就是其中一例。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发展趋势,是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,在这方面长三角理应走在前列,浙江把数字经济作为“一号工程”,上海、江苏、安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,推动数字长三角确实是当前的重点工作。当然,这本身需要各地协调推进,实现优势互补。
再比如,长三角离不开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发挥作用,需要各层面的融合发展才能更好推进一体化。长期研究浙江经济的知名学者卓勇良认为,浙江与上海合作的架构、机制及其激励因素,不断深化、细化和具体化,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广度、深度和强度不断提高,持续形成一个在总体上具有接近无限多层面的合作框架,包括政府间合作,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间的合作,非盈利性机构主导的多层面合作,企业间合作等。